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以疫情为教材,引领全校师生同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发布日期:2020-06-30  点击:[]

    2019年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开来。面对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党委领导下高擎党旗,全院师生联防联动积极投身抗疫战争。在疫情袭来的尖峰时刻,学院党委要求全院师生以此次疫情为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将疫情当教材进入思政课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刘颖老师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讲授,灵活运用抗击疫情期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所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向学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疫情防控积极向好,以及复工复产、统筹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的奥秘。

    宋雪梅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观看《老师请回答——青春绽放》,认真学习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让学生从同龄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张洋老师在讲授中,改变灌输方式的教学方法,探寻能够激活大学生内心蕴藏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的激情事例,努力与学生以直播互动、主题讨论、群内讨论等形式进行沟通、互动,既注重从“理”上引导,更注重“情”上感染,从心灵上打动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卢进伟老师在讲述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请大家谈一下,亿万中华儿女展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大家踊跃发言,有同学说:“这是“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还有同学说:“这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英勇战斗”的奋斗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马海杰博士将在此次战“疫”中无数国人主动投入战“疫”一线而创造的诸多奇迹与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屈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教学内容相结合。他在讲授到关于近现代史的主流和主题时,让学生回想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人民英雄们为国家前仆后继、奋斗牺牲,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进行总结。马海杰博士用三个词来概括,他认为动力主要来自:爱国;信仰;责任担当。这时马博士自然引出对当前疫情中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医护人员,让学生们思考他(她)们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杨强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课上,以毛泽东主席1958年创作的《送瘟神》开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抗击新冠病毒最为吃紧的阶段,毛主席的《送瘟神》为人民所怀念?由此导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战胜血吸虫病以及防治各种传染病的历史成绩与经验,从中汲取战胜疫情信心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段真祯老师结合此次疫情,引导学生在哲学层面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生存机遇与危机,好制度和坏制度的对比,社会主义的治理模式和资本主义治理模式的差异化。

    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不仅对学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教师同样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在备课和梳理资料过程中,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和感动,这些震撼和感动为今后授课提供了生动案例和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形势与政策》课程韩银廷老师说。李向娜老师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中国知多少”地理知识趣味快速问答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群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来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地理知识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2018级体教1班李权桦同学说:“通过学习,让我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政府政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管控下当下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我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相信我们国家今年一定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据统计,本学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思政部网上开课5门,线上教学教师21人,超星线上学生学习2800余人次,学习访问量达上万人次。在开设的网课中,都将中国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和强大精神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这对师生来说,无疑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上一条:思政部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会
    下一条: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开展抗“疫”主题征文活动评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