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18-11-20  点击:[]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514年里人相食5次。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195910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工程决定于1960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3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于196545日总干渠通水。

    红旗渠实践教学活动归来,内心深受震撼,感想很多,具体总结以下几点

    坚定的理想信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林县党员干部,面对林县严重缺水的现状,没有“等、靠、要”,抱着坚定的为林县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启动红旗渠工程,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本色。

    科学的论证、调研。杨贵书记亲自徒步走遍了林县的山山水水,带领相关同志深入调研、分析,邀请水利技术人员科学勘察、论证,最终做出了从山西平顺县浊漳河引水的决定。

    大力培养、使用人才。从县、乡、村抽调得力的干部充实到红旗渠的管理战线,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从省内、省外延揽、招聘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林县籍的人才回乡服务,大大加强了技术力量;在工地举办石匠培训班、炸药培训班,大力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充分重视妇女的作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许多妇女同志成为一线的劳模。人才队伍的大力培养、使用成为红旗渠事业的强大动力。

    严格的责任制和质量管理。实行区段承包责任制,责任分解落实到公社、大队、社员,两个公社的作业边界定制界碑,划分出明显标志,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五十年,出了质量问题要问责、保修。明确的责任制,严格的质量管理,铸就了红旗渠闻名世界的经典工程。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央要求停止实施重大工程,杨贵同志和林县县委根据红旗渠修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继续修建的决定。时任林县县委组织部长,因为坚定支持修建红旗渠而被免职,在此情况下,杨贵同志接到通知到省里开会,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汇报情况,省里领导要求杨贵同志在会议上就坚持修建红旗渠做出深刻检讨,但是杨贵同志顶着被中央批评并免职的压力,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继续修建红旗渠的意见,最终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殊为难得。

    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心无私奉献。县、乡、村三级干部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极大地带动和激发了全县人民群众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热情和斗志。在话剧《红旗渠》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小吱吱”“金银铜铁锤四兄弟”为了修渠,为了林县55万人民的幸福,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是党员,不是干部,却愿意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在明知有生命危险却毅然选择前行,最终牺牲在太行山上。其大无畏与奉献精神令人潸然泪下。

    敢于“走出去”沟通交流、开拓局面。从山西引水是一个大胆而且具有相当难度的设想,杨贵和县委一般人逐级汇报取得了安阳地委、河南省委的支持,又通过河南省委沟通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最终赢得了各方的支持。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要有开放的眼光和胸襟积极对外联络沟通,在做事情时“不要谈客观,不要讲条件”,“没有办法想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杨贵同志修建红旗渠全国闻名,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45岁就任职河南省委常委、副部级干部,但是依然踏实做事、不图名利,21年兼任林县县委书记。在文革期间,50岁出头的杨贵遭到了迫害,被下放到五机部在山东的一个农场任副场长,杨贵同志欣然前往、毫无怨言。86岁接受采访,回首往事,杨贵同志说,共产党员要能够坦然面对人生曲折,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

    廉洁奉公、一文不取。如此重大的工程,账目非常清楚,干部不贪不占一文钱,至今都可以查询明白账务,各级干部一心为群众,最终铸就了红旗渠山碑,铸就了红旗渠精神。

    2014年央视主持人张泽群采访杨贵同志的纪录片结尾,杨贵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对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对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每一名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同学深思并践行。


    学生姓名:薛凯

    指导教师:李雪

    上一条:《幸福之渠》何昌泽
    下一条:刘家明《参观红旗源心得体会》

    关闭